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目标定位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皖北,服务安徽及周边地区,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具备厚实的数学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教学研究与自主发展能力,能够在中学、教研部门和其他机构从事数学教学、教研及管理等相关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内涵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的目标预期如下:
培养目标1 师德践行
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志存高远,以身示范、立德树人;能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尽心尽职,淡泊名利;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培养目标2 学科素养
掌握数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获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掌握一门外语,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数学教学技能。
培养目标3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教育事业的引路人。
培养目标4 综合育人
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解本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育人活动,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目标5 自主发展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能够主动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体现出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二、毕业要求
(一)毕业要求及指标点分解
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
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能够遵守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并有志向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优秀教师。
1.1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义和基本要求。
1.2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尤其是涉及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1.3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操守,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尊重和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富有仁爱之心,工作细致耐心,崇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愿意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2.1热爱教师职业,充分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和性质,形成正确的教师观。
2.2关心学生,以生为本,具有爱心、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
2.3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高度的责任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仁爱之心。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了解一定的数学史,具有一定的数学文化素养;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3.1接受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数学研究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2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概况和广泛应用,有一定的数学文化鉴赏能力,掌握资料查询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3.3理解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掌握数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数学教学设计能力与课程实施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熟练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4.1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知特点,具有教师的基本素养。
4.2能够依据数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认知特点,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熟练运用数学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
4.3能够对所教中学数学课程进行分析和评价,积累教学经验,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和使命感,了解基础教育德育原理与方法。熟练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针对中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分析、发现和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在班级建设指导中获得积极体验,积累德育工作经验。
5.1德育为先导,认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自觉开展德育工作。了解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能把德育教育有机融入班级管理、融入学生教育中。
5.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掌握班级建设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管理要点,引导学生参与制定班级规则,创设安全舒适的班级环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5.3经常与家长、社区沟通合作,合力对学生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数学学科在学生成长中的育人功能,能够挖掘和运用数学学科的德育元素,并在教育实践中开展多样性的课程思政活动,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有机融合,实现对学生有效教育和引导。
6.1掌握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能力。
6.2理解学科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6.3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设计与指导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课外活动或社团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能够主动适应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体现出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7.1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素质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7.2具有自我反思意识,敢于探索创新,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
7.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发现、思考、分析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团队互助和合作学习。
8.1积极主动参加小组活动、团队互动等协作学习活动,具有小组互动与合作学习体验,具备有效的沟通理解能力。
8.2具备组织主题教育、专题研讨、合作研究等的协调能力,掌握沟通合作技能,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并获得有效情感体验。
8.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技能及体验,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毕业要求1 |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
(在毕业要求与所支撑的相应培养目标处打“√”)